事情是这样的,最近有很多书要读,所以想在寒假里训练一下阅读速度。我认为买一本专门的训练材料还是必要的,那种可以算出我的每分钟阅读字数和理解程度的材料——没错,最后我使用了一本英语考试阅读理解、快速阅读那种形式的书。看到这里有人可能已经觉得我脑残了,可是当时我并不自知。
拿到书我迫不及待地做了一个测试:打开计时器,尽最大努力快速地读完一篇文章,感觉理解得差不多了,关掉计时器,做题目。一看题目傻眼了:都是一些人名、时间、地点、数量这些我根本不care的东西。结果当然是差劲得要命。
完了开始读第二篇、第三篇测试,我长心眼地留神关注这些外国人名、时间,果然分数高了很多。心想着一上午我的理解力就训练地突飞猛进,顿时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很慌张,赶紧进入反思状态。
真的是理解力提升了吗?依我看,更正确的提法是“应试能力得到提升”。我的理解还是之前的状态,只是多花了时间记住可能要被问到的一些要素。是的,考试这么多年,预测题意和考点当然炉火纯青。
阅读时需要仔细理解的,无非是我们感兴趣的内容。什么是感兴趣呢?“感兴趣”的英文是interest,原意是“吸引注意”,包含着比中文“兴趣爱好”或“有意思”更广泛同时更具体的含义。在阅读时能吸引我们注意的内容,不仅仅是“有趣的”,不仅仅是兴趣爱好,还可能是满足我们好奇心的,能带给我们利益的,解决我们当前问题的。
相比以上这些,潜在的考点更能吸引我们学生的注意力。每当阅读,看到who/what/why/when/where/how/how many/much我们就暗自窃喜,感觉悟到了考点,赶紧多看几眼。理解了潜在考点相关的内容,我们真的理解“感兴趣的内容”了吗?是的,我们理解了,但那是出题老师感兴趣的,或者出题老师以为我们感兴趣的。我们想了解一个精妙的实验过程,我们真的需要知道那位科学家长长的名字吗?甚至有时,为了节约珍贵的考试时间,我们往往忍痛忽略了自己真正好奇的内容。
英语听力也是这样。我知道美国采取了新政策,但我并不关心是国防部发布的还是卫生署发布的。我知道日本地震死了很多人,但我不在意具体300还是400。甚至有些消息全部我都不关心。但为了出成一张试卷,较为公平地筛选人才,只能问一些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我感兴趣自然会理解得很清楚,不感兴趣的很遗憾,为了分数,只能假装自己感兴趣。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了。
这是应试的悲哀,而我却在逃离应试进入自由学习环境后,放弃追求真正感兴趣的内容,重新回到了囚笼。其实我不用费尽心思找专门的训练材料,看任何想看的书本身就是训练。其实我当完成第一篇测试时,分数虽然低,但是我相信自己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理解不理解,这是不能由分数评判的,而是只有自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