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

本文是对指导员吴刚《如何持续高效阅读》悦读会内容的整理,夹杂了一些我自己简陋的理解。

阅读界里我觉得自己是个奇葩。看到书架上那一本看了我一个童年+青春期的《童年》,我才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没有看完任何一本文学名著。去中科院后被那里高知的同学用《三国演义》和《封神榜》羞辱得体无完肤,至今记忆犹新,发誓要好好研究读书的学问,好好读书,好好做事!

阅读的分类

从实用角度来划分,阅读分为愉悦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愉悦型阅读的目的就是享受阅读过程本身带来的乐趣和美的体验。实用型阅读目的是从文字中获取养料,从精神上武装自己,并通过进一步实践或创新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两类阅读没有贵贱之分,我们不必为自己阅读的目的感到傲娇或是羞愧。

从阅读难易上划分,可以分为α型(容易)和β型(困难)阅读。难易程度是由阅读材料所涉及的领域与读者自身具备背景知识的关系决定的。如果阅读材料涉及的领域包含在或轻微超出读者的已有知识范围,那么这样的阅读就是轻松的。反而反之。这给了我两点启发。其一、面对困难的阅读其实我们应该很欣慰——可以学到的太多。接触新领域,每遇到一个新词汇啃下来就是一个新知识。知识的增长率颇高,伴随难度曲线也很陡峭。如果阅读的难度大到一定程度,对这个学习的过程不是有利的。怎么办?第二点启发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主题阅读,就一个主题,由浅入深,多花时间铺垫知识背景,有意识地把学习曲线平稳下来。但个人觉得由浅入深的过程还是要适当:尽量对自己狠一点,远离Comfort Zone。

如果同时使用实用角度和难易角度这两个维度去描述阅读的分类,那么可以得到一张二维图:

两个维度看阅读分类

图中色块的大小代表实际生活中此类阅读的可能性。为了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我们可能更多地进行相对容易的阅读 —— α-愉悦型阅读。我们理想中的又容易又实用的α-实用型阅读,相对而言,可能性会低很多。毕竟No pain no gain!

阅读的目的

书的本质是作者思想的结构化的表达。我们应该尊重书籍,但不因神话书。读书本身并不是目的 —— 除非你是追求阅读过程的愉悦。读书的意义在于指导我们的行动。如果我们不行动自然就会感叹读书并不起什么作用。

本来阅读的目的就是这么简单。只是考试的出现搅了局,让读书增加了许多有意思的特性:首先,应试的读书弱化了行动的重要性,增加了记忆的重要性。似乎我们只要背背书就能在某些类型的考试中拿到不错的成绩。就像驾校理论考试,并不需要坐进驾驶室,光靠一本小册子背完就能过关。其次,应试的读书弱化了兴趣爱好,人们只能被迫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更糟糕的是考试压力过大时甚至没有时间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材料——这让孩子们对读书感到绝望。

考试才分对错,行动方知利弊。关于应试阅读的讨论就此打住,下文中的所有阅读特指非应试、实用类阅读。因此考试党或是讨厌实用主义、不带功利心的纯粹阅读者可以不用看了。

杠杆阅读法

阅读类型没有贵贱,但是阅读习惯却有效能的高低之分。这里介绍杠杆阅读法。

杠杆阅读术——本田直之

杠杆阅读法核心是三个步骤:选书、读书、用书。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具体步骤。

先别急,你的问题呢?

阅读他人所著之书,应先反省自己。为了高效用,读者应该首先弄清楚自己想通过阅读解决什么问题。我想炒股,但对经济、政治一无所知,这就是一个问题。这样,我在下面选书、读书的环节会更有针对性。

如果选书前不提问,那么容易陷入一种糟糕的情况——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读书,别人推荐或是听说某读物是畅销书就去盲目阅读。与其寻找各种“三十岁之前必读的100本书”,不如列出自己“最近希望解决的十个问题”。

如果正式阅读前不提问,那就容易被作者带跑偏。我们知道书本是作者把自己的想法系统地表达出来的载体,作者需要保证讨论的完整性。我们往往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在这些“完整性”章节上。如果我们能带着问题读,就是在和作者对话,进入了我问他答的形式,大大增加了读者的参与度,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一方面,提出问题就是在确定自己的阅读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了解什么,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做事都需要目标 —— 不是因为什么“指路的明灯”、“前进的动力”,而是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停下,充满成就感地对自己说“可以了”,同时防止把事情做过头。

丢开面向书本的思想,选择面向读者自己。那么,我们启程阅读!

选书

如何高效能地确定自己的书单?首先选书的地点必须是实体书店。因为实体书店可以让选书者随意翻阅全文。

拿到书后,需要关注作者的身份。作者在一个领域中承担的角色往往决定了书籍的质量。我们希望读到大牛对一个领域精辟的讲解,无奈却出现很多伪大牛,或是说着正确的废话,或是拼凑他人成果。甄别大牛的一种方法是调研作者的实践经历,看他们真真正正做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事。只是对于纯理论研究的领域,这个甄别工作将会变得微妙起来。不过实践者vs理论家,读者原则上应优先选择实践者的书籍。

第三点,参考书籍的价格、厚度。30块以下的小薄书能推测出:第一,作者很牛,牛到不缺卖书钱。第二,作者的文字主要是自己的经验总结,是实实在在地“著”书,而不是东拼西凑地“编著”。

最后,选书时应限制时间 —— 提高读书的效用从选书开始。例如可以规定自己在15分钟内选出一篮子书,然后再按上述标准进行筛选。

读书

选择性跳读

有了问题,读书的过程会变得容易起来。因为有了针对性,我们只需要寻找阅读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别忘了书自身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筛选信息。通过阅读前言、后续、目录,我们很有可能就能弄明白书籍的主题和叙述方式。特别是前言里的最后几段,有很大概率作者会在这里显式标注书本篇章结构。

很多人不愿意选择跳读,而喜欢从第一页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页最后一个字的阅读方式。身边的例子使我相信会有人把书看得很全,想得很透。他们读一本书很慢,但真的做到了看完一本书就学到一本书的知识,成为这本书知识范围内的专家。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阅读就单本书而言效率会很低,但从长久意义上看来全读和选读谁更有效用,谁知道呢?

因此全读是不是误区,我说不准。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心理误区:读书的强迫症和虚构的危机感。很多人选择全读是出于强迫症,没有意识到读书本身不是目的,得到启发、去用行动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虚构的危机感是总是在跳过部分章节时心怀不安,总觉得错过了什么。跳读需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

怎样开始做呢?首先明切我们看书的任务,在于获取信息,而不是将书中的每一个文字在视网膜上投射一遍。大家常把读书比作与智者对话,为什么说是“对话”呢?我想这主要是在倡导读者应当把自己放在一个积极的位置,平等地看待作者的观点,主动思考。除了这个理由之外,我理解的“对话”还有一层含义。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也经常对我们的谈话对象说“我们都知道,你可以跳过了”、“好无聊,讲重点好不好”、”等一下,让我仔细想想“、”我没理解,能重复一遍吗“。仔细想想,读书不应该也是这样吗?如果该章节内容是老生常谈,跳过!不感兴趣,跳过!晦涩难懂,再读一遍!如果从头看到尾,那不就是在放弃读者的主动地位吗?不就是让”对话“沦为”听报告“了吗?想想你听过的报告吧,到处急着找移动电源。

明确完任务,这里分享一个技巧: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只要这一招就能建立特别有效的读书方法。舍弃完美主义是第一步。把精力放在以较少的劳动创造大大的回报上比较好。一本书的重点大约只占全部内容的两成,而掌握到八成就可以了。若以200页的书看来,总共只有32页(200x20%x80%)。尽管多少有些漏网之鱼,但由于读懂许多书,因为掌握了更多的东西。

如果跳过的内容恰恰是需要学习的知识,怎么办?如果只是小小的错过,那么无伤大雅。毕竟世界那么大,挂一漏万,能取的总量也不过沧海一粟。但若跳过的章节总恰好是需要学习的知识,那么就真是问题了。以我自己的经验说,我会忍不住跳读的章节,往往那些难度大的内容。就是上文描述的β型(困难)阅读。因为没有背景知识,感觉内容很复杂,而且感觉和自己不相关从而觉得无趣。很明显,这种选择性跳读的本质是在避重就轻,是一种逃避,偷懒。而真正选择性跳读的原则只有:对于我解决问题有没有帮助,有就读,没有就跳过。这两种跳读的初衷并不相同,因此阅读的结果也不一样。偷懒的跳读只会让人越跳越多,很快翻完一本书却觉得颗粒无收。

一个人不去欺负别人,可能是因为他善良,也可能是因为他懦弱。一个人全读一本书,可能是出于热情,也可能是被自己的心理牵绊。一个人选择跳读,可能是因为他有智慧,也可能他没有耐心。同样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初衷,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清楚地认识自己,不要因为表象被自己欺骗。

做笔记

一个杠杆阅读法的笔记形式不固定,可以是这样的:

  • 问题
  • 阅读时限
  • 书本结构
  • 要点记录
  • 触发行动

其中阅读时限分为计划时限和实际时限。书本结构是用自己的语言专属正本书的篇章结构。要点记录一栏填写书中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观点。一个杠杆阅读法的笔记实例:

杠杆阅读笔记实例——来自吴刚

纸笔记笔记相对于键盘录入,思维连续性较好,没有过多的转换过程,因此不容易被打断,而且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为了归档或随时查阅,也可以考虑将手写内容数字化存进电脑。

用书

读书是考虑执行力的活动:不仅读书的过程需要我们限定时间高效完成,读完之后更是要在短时间内触发行动,践行理论。

只读书的是学者,读完行动的才能成专家。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读完书、做完笔记后应在24小时内把学到的东西转换为行动,去解决先前提出的实际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那么看完《Get Things Done》就应该立即用GTD去管理时间。我们的问题是如何使系统设计更加鲁棒和易于维护,那么看完《设计模式》就应当投入到项目重构实战中。有一次我面试前为了增加自己简历上的技能数量,强行看完了一本TinyOS入门书,看完后从没实践过,结果可以说这本书也就是白读了。

触发行动的关键在于定期阅读自己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写完后不单单是存档,更要查看。碎片时间,这些自己写作的读书笔记都是优先选择的读物。相对于朋友圈的小短文,零碎时间里阅读自己的读书笔记的效能更大一些。

用书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分享。这就是我现在在做的。

总结

高效的阅读需要我们打破阅读陋习,带着问题,正确地选书、读书、做笔记。更重要的是,知行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