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的本质

最近一直在订正作业。周一晚上计算机体系结构上了一堂习题课。说真的,上次听“习题课”这一叫法还是在中学。为什么要上习题课呢?一是因为课后作业错得太多,而且又没有一个100%的正确答案可以对照,所以需要老师帮着把答案确定一遍。二是由于体系结构的作业太难,同学们私下讨论不出结果,百度谷歌又搜不出像样的专业领域专业问题的解答,需要一个权威人士讲解,学习专业的思路。这里不得不说,书后习题出得真赞。以至于每次做作业,题目都看不懂。回想过去单纯的中学时光,我们学会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揣测题意,做到知己知彼(也许你没注意,但仔细想想很大可能你已经在运用了)。计算机体系结构书后习题具有独特的延伸性和启发性了,根本不知道它想问你什么。乍一看很多题目与课本前面的内容、上课的内容都没什么关系啊,别提猜出题目在考察什么知识点了。但神奇的是,经老师这么一讲解,就都和课堂上、书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了,让人时不时地恍然大悟。

上习题课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考试中会有原题。这一点乍一听很关键啊!试想这样一个让人冷汗直冒的场景:你有一题作业没搞懂,考试遇到类似题,其他人都奋笔疾书,信心十足又沾沾自喜地在你前面交上试卷。你岂不是要悔地直跺脚?这时你突然想起国科大某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你考试分数高,我不能说你这一门课学得好;同样你学得好,考试成绩也不一定高”。你不禁陷入了对一个大问题的沉思中:考试到底算什么?作为局内人,我也说不清楚考试算什么。好消息是在国科大,在研究生阶段,课程作业、考核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与知识的夹沟,我觉得已经很窄了。

说作业是形式,我自己有些过意不去。对于作业的本质,我也是在学生生涯中断断续续思考良久。学习的过程不只要输入,输出也是重要环节。比如看书、听课那只是输入部分,而输出往往会被我们忽视。输出是指用知识影响周围世界。我们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分享出去影响别人,我认为这就是“教学相长”的内涵。我们用实践去改造世界,我认为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内涵。当然实践知识有时是一件麻烦事:我学会了电路设计,我要实践,那我得花些时间和金钱去买些电子器件吧。而作业,就是一种模拟性质的实践:把你放在一个用文字建立起来的情景中,给你一切想要的,你只要集中精力去运用学会的知识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是不是很神奇呢?我想,这才是作业的本质。学习然后实践,最简单的实践就是解题看看。解错了、解不出来那就去听讲解,再一遍仔细研究学习内容,再实践。通过迭代,让知识隐性化为常识或者本能反应。回头看我们小学时的“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复习笔记、写作业”的学习回路,真是蕴含着大智慧呢!其实小时候有很多这样的大智慧由于太朴素而没有被我们赞美,这是另外一码事了。

通过对作业的重新思考,我们还能抱怨什么或者有什么额外的期待呢?一份好的作业永远不会是负担,也不会让人怀疑它和成绩之间的暧昧关系——它一直忠贞于知识。